内容搜索

今天是: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 检察专题 > 检察队伍教育整顿

搞调解有一套,“老刘茶话会”是如何解决群众问题的?

时间:2021-05-27 09:02:38  法治日报

刘永林调查一起相邻权纠纷案件。

刘永林工作照。

刘永林在调解一起离婚案。

时间:2021年4月9日。

地点:青海省互助县人民法院台子法庭。

事件:“老刘调解室”挂牌成立。

“老刘”何许人也?老刘名叫刘永林,今年65岁,高中学历,当过兵、经过商、务过农,早年还在人民公社当过林业员。

2016年,老刘到互助县人民法院双树法庭当保安,从那时起,老刘亲身经历了法庭工作的繁琐,看到法官调解工作的辛苦,也感受了法院调解工作的重要和法律工作的神圣。

当兵出身的老刘靠着那股子军人的精气神儿,工作之余努力学习基础法律知识,观察法官和助理们的调解方法技巧,不断充实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互助县法院在法庭聘请调解员开展诉讼调解,老刘凭借多年的群众工作经验、刻苦肯钻的韧劲、对法律工作的一腔热忱以及在法庭当保安期间的优异表现“过关斩将”,顺利成为双树法庭的专职调解员。

2019年,为了工作便利,老刘到台子法庭任职。互助县共有19个乡镇294个行政村,辖区面积大且大多地处偏远,互助法院受理案件量从2017年的4323件增加到2020年的5765件,当事人也以农民居多,而下设的6个派出法庭,包括庭长在内最多只有两名法官、两名法官助理和一名书记员,案件数量激增与法官数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同时,互助是土族自治县,多民族聚居,受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处理纠纷时不仅要运用娴熟的法律知识、把握法律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技能,还要注意讲究民风民俗。在这种情况下,生在农村、扎根基层的人民调解员具有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以及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当事人角度摆事实、讲道理、解纷争,更能够得到当事人认同,从而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提高调解率。

“都是一个村的,这要是打起官司来,祖祖辈辈就结下仇怨了。”“法律和下棋一样,车走车路,马走马路,不能乱走。”“一日夫妻百日恩,吵吵闹闹过一生”……在调解中,老刘大量运用乡俗俚语,原本应该一丝不苟的诉前调解,被他调成了“茶话会”。

老刘没有辜负大家期望,自2018年担任调解员以来,他调处的案件累计达到927件,针对不同的案件类型,他还总结出了一套“老刘经验”,总结起来,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是秉持原则、巧借民俗、灵活切换。老刘打了个比方,在一起健康权纠纷案中,原被告系叔侄关系,因原告家的牛撞倒了被告家祖坟上的墓碑而发生争执,致使原告被打伤住院,“在调解过程中,我结合民俗和传统文化,将法律和村规民约结合起来做双方的思想工作,最终当场调解成功并执结完毕。”老刘说。

第二就是巧断妙调、把握时机、定分止争,在调解返还彩礼纠纷的案件中,当原告方要求返还的数额与调解金额达到双方接受度85%到90%之间的时候,就要当机立断,“运用这个方法调解的案件,成功率在95%以上。”老刘很自信地说。

第三是耐心倾听、把握尺度、注意温度。老刘说,比如离婚纠纷往往错综复杂,原被告都是一肚子情绪,要对原被告双方一视同仁,耐心倾听双方陈述,用循循善诱的方式疏通当事人心里的“堵塞点”。再有就是抽丝剥茧、抓住核心、逐个击破,比如在劳务合同纠纷案件中,特别是原告较多的情况下,要善于察言观色,找准其中的关键人物,重点做工作,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一个就是学无止境,内外兼修、活学活用、法庭为家。”老刘说,要不断向书本学习法律知识,向法官学习办案技巧,从实践中积累调解经验,同时也要做到博览群书,广泛积累各方面知识,才能在调解中应对自如,成为行家里手。

在青海互助法院,像老刘一样被聘请的调解员共有7名,除县法院两名家事调解员以外均在各基层法庭工作。自2018年以来,互助法院人民调解员调处的案件总数达到3050件,全院民事案件的调撤率从2017年的84.6%增加到了2020年的92.1%,位列青海全省法院第一位,“老刘”们功不可没。


地址:中国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沿江路御景湾旁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1535096224297048.png 粤公网备案:粤ICP备10002799号-1

153483229658815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