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搜索

今天是: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检察文化 > 文苑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时间:2020-01-16 16:30:00  蓝树冰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初,二次大战后的美国,人们对人类的文明普遍感到了幻灭,战争带来的毁灭性和杀伤性超越了人类的控制力,而麦卡锡主义和冷战破坏了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人类固有的生存环境,令大家感受到极度的孤独与恐慌。这部小说通过霍尔顿·考尔菲德这个16岁少年的视角,以回忆的方式在加州的一所疗养院内向他的心理医生讲述自己离开潘西母校后在纽约三天流浪的生活经历。经过这三天的见闻,作者塞林格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一个孤立、矛盾、彷徨和不驯的美国青少年的形象和他痛苦的成长经历。霍尔顿对成人世界的欺骗、堕落和虚伪表现出极度的反感及反抗,尽管只是几十万字的小说,但它却深深的感动着我。

 主人公霍尔顿其言语谈吐、行为举止、服饰着装都近乎一个十足的疯子。他身穿晴雨两用风衣,头戴一顶红色鸭舌帽,还把鸭舌转到脑后。他满嘴脏话,全是他妈的混账杂种等词语。他挥金如土、大手大脚,如小说所说,我在约莫两个混账星期里已经花掉了一个国王的收入一点不假,我天生是个败家子。有了钱不是花掉,就是丢掉。有多半时间我甚至都会在饭馆里或夜总会里忘记拿找给我的钱。更疯狂的是,十六岁的霍尔顿酗酒抽烟,一天里约莫抽了整整三条烟,乃至有点儿喘不过气来,呼吸短得要命,他还得一个劲地抽。论喝酒,他会喝得酩酊大醉,只有把头伸进盥洗盆里用冷水浸一阵,才会有所清醒,只要心情好,可以通宵痛饮,都不动一点声色。更为严重的是,霍尔顿不愿读书,不求上进,追求刺激,玩世不恭。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腻烦透了,4次被学校开除,最后一次因5门功课中4门不及格而被校方开除。然而他丝毫不感到难受。他觉得老师、父母要他读书上进,无非是要他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账凯迪拉克,自认我不是什么好料,我是块朽木。他打架、调情,甚至找妓女玩。和同学斯特拉德莱塔打了一架后,无聊之极,便去夜总会厮混了一阵。回旅馆时,心里仍觉得十分烦闷,糊里糊涂答应电梯工毛里斯,让他叫来了一个妓女,差点成了一个嫖客。小说主人公霍尔顿这些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放纵堕落的行为都似乎使他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坏孩子、十足的疯子。可是,在我看来,霍尔顿的所作所为只是在以自己的方式来反抗社会,表达自己对社会的不满。

他是孤独的,没有人理解他,他渴望与人交流,可是却找不到适合交流的人。所以他选择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放纵堕落的行为来掩盖自己心中的孤独与无助。他的家庭环境不错,可是父母却没有给他真正的关爱,没有让他得到家庭的温暖,让他在快乐中成长。父母只希望他能好好学习,以便将来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他们忘了关注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他们根本就不了解霍尔顿的内心世界。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的虚伪、欺骗更是让他失去对他人的信任和对生活得信心。

他是矛盾的,他拒绝成长,因为他看到大人们的世界充满了虚伪、欺骗、庸俗、势利和残暴。他觉得只有孩童的世界才是最纯真、最美好的。所以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他的工作就是站在悬崖边,守望那些玩耍的孩子不让他们掉下悬崖。但是他这样的想法是不被社会所接纳和理解的。于是,他痛苦着并矛盾着。所以,他选择了叛逆的方式来麻痹自己。

霍尔顿复杂的内心世界也为我们展示了同时代的青年一代的内心世界,他们也是处于这样一种复杂不安、孤独无助、迷茫的状态。在霍尔顿身上,我似乎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我即将告别童年时代进入成人世界的那个阶段,我也曾迷茫过,内心也处于极度不安的状态。霍尔顿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那些玩耍的孩子不让他们掉下悬崖。而我那时候的理想是成为山林的守护者,我想为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保留一个天然的游乐场,希望他们有一片绿色家园。现在想起确实有些可笑。我能理解霍尔顿的所作所为,或者很多人会觉得他是个坏孩子、十足的疯子。但我依然爱着他,因为我知道他是那么的孤独与无助。他需要人们的关爱与理解。而作者或许也是这样的意思吧,作者想通过霍尔顿的表现把 “关爱儿童”这样的口号喊出来,并且引起人们的关注。


地址:中国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沿江路御景湾旁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1535096224297048.png 粤公网备案:粤ICP备10002799号-1

1534832296588158.png